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 > 信息荟萃 > 正文
编号:13040988
“逗孩子喝酒”屡酿悲剧 “中国式逗小孩”陋习要改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5年6月1日 中国妇女报
    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,青少年过早饮酒对肝脏、骨骼、内分泌有害,酒精对儿童与青少年大脑的影响更大,轻则影响生长发育,重则造成酒精中毒,危害生命。“六一”前夕,相继发生在广西和四川的因为“逗小孩”喝酒造成一死一痴呆的悲剧,让大家聚焦起并不陌生的儿童喝酒这一现象。一项网络调查显示,有25%的受访者表示印象中自己小时候被灌过酒,而自己周围曾被大人灌过酒的小孩比例有将近一半。

    专家指出,逗小孩喝酒,看似儿戏,其实是“中国式逗小孩”的陋习作祟,被排在最讨厌“逗小孩”做法的第二位。还有其他类似“妈妈不要你了”这种吓唬小孩的做法等,都反映了我们的文化中对孩子缺乏尊重,轻估了戏弄、欺骗孩子造成的不良后果,容易让孩子缺乏安全感,形成“别人不尊重我,我也不尊重别人”的倾向。专家建议,当其他大人与孩子有不当互动、戏弄孩子时,家长一定要站出来,智慧地去处理,礼貌地拒绝别人逗弄,慢慢地也给孩子起到示范作用,教会孩子如何与别人正确交流。

    ■ 明文

    六一,本是孩子们快乐的节日。然而近日,在广西发生了一起悲剧,二伯在逗弄侄子小思(化名)时,给年仅2岁的小思灌了一两自酿米酒,导致小思呕吐、抽搐、脸色发黑,醒来后变得痴痴呆呆,连妈妈都不认识了。医生表示小思是因为酒精中毒,继发性脑损伤。而前不久在四川攀枝花同样发生了令人唏嘘的悲剧:父亲王某带着2岁的儿子小林(化名)到朋友家赴宴,王某的3名朋友逗小林喝酒,结果小林真的喝下了二两白酒,昏睡不醒,最终因急性酒精中毒抢救无效身亡。

    一死一痴呆的悲剧,让大家聚焦起并不陌生的儿童喝酒这一现象。其实,儿童喝酒已是一种普遍现象,在饭桌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:大人拿着筷子在杯子里蘸酒,让孩子舔一舔以表示慈爱,当小孩啜上一口后,饭桌上的大人们还会不停怂恿:“再来一口”“真了不起”。还有些家长认为酒量是要从小培养的,因此会有意识地在节日或者亲友聚会的时候给孩子喝一些酒。去年还出现了“安徽两岁男童爱喝酒,一次一瓶成酒仙”的报道。

    医学专家指出,逗小孩喝酒,看似儿戏,实则存在很大安全隐患,孩子喝酒伤害远大于成人。医学上将酒精中毒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两种,前者可在短时间内给患者带来较大伤害,可以直接或间接导致死亡;后者给患者带来的是累积性伤害,如酒精依赖、精神障碍、酒精性肝硬化及诱发某些癌症(口腔癌、舌癌、食管癌、肝癌)等。而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期,身体各部及内脏器官还不成熟,特别是消化系统,此时饮酒危害最大。孩子喝酒,会使肝功能受损,胃消化不良,降低免疫力,还会使智商下降,影响大脑发育。

    早在2001年,世界卫生组织发布《全球状态报告:酒精和年轻人》就指出,青少年过早饮酒对肝脏、骨骼、内分泌有害。酒精对儿童与青少年大脑的影响更是大,2013年8月发表于《美国医学会杂志》上的一项瑞典研究报告证明,在导致患者痴呆的9个影响因素中,酒精中毒的影响最为显著。

    “妈妈不要你了”成为最常见“逗小孩”做法,“逗小孩喝酒”排在最讨厌做法第二位

    有心理专家指出,儿童喝酒很大程度上是大人怂恿的,上述悲剧的背后,除了相关法律监管缺失,也是“中国式逗小孩”的陋习作祟。有多少人小时候曾被灌过酒?有媒体在网络上做的一个随机调查表明,有25%的受访者表示印象中自己小时候被灌过酒,而且受访者周围曾被大人灌过酒的小孩比例为48.31%。

    该调查还表明,“对小孩说‘妈妈不要你了’”以38.14%的高比例成为受访者选出的最常见“逗小孩”做法。排在第二位的是“不熟悉的人亲小孩或者摸小孩的脸”,比例为16.1%。紧随其后的是“问小孩‘爱爸爸还是爱妈妈’”,比例为14.83%。而“把小孩举起来抛”和“对小孩说‘让妈妈给你生个小弟弟/小妹妹’”也是受访者最常见到的“逗小孩”做法。另外,选择“弹男孩‘小鸡鸡’”和“逗小孩喝酒”的受访者比例分别为4.66%及4.24%。

    此外,有高达31.36%的受访者认为最讨厌的“逗小孩”做法是“弹男孩‘小鸡鸡’”;“逗小孩喝酒”则排在第二位,有19.07%的受访者选择;而“对小孩说‘妈妈不要你了’”这种吓唬小孩的做法,也成为受访者第三讨厌的方式,选择比例为18.22%。

    超七成人表示许多“逗小孩”做法是陋习,仅两成人会阻止别人“逗”自己小孩

    该调查还表明,有将近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认为,这些“中国式逗小孩是陋习,应该纠正”,具体选择比例为 74.15%;而另外25.85%的受访者则表示,这些“逗小孩”的做法“只是开玩笑,注意别过分即可”。

    当遇到别人“逗”自己的小孩时,仅有21.61%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会加以阻止,绝大部分受访者则会“根据亲疏程度和逗弄孩子的方式来决定是否阻止”,比例为74.58%;另有3.81%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会阻止别人“逗”自己的小孩。

    北京的何女士认为:“我们80后的比较忌讳大人逗小孩。我小时候参加宴席,经常会遇到大人用筷子蘸酒给孩子尝,我觉得这种方式,不仅不卫生,而且筷子也有可能弄伤孩子。”何女士说,如果遇到有人逗她儿子,她都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制止对方的行为。

    心理学专业人士季先生也说:“我很难接受除了家人之外的其他人亲我女儿。”他认为,有人喜欢将小孩高高抛起,该方式有很大的危险性,一旦摔下来后果不堪设想。而且小孩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好,高抛还可能引起脑部损伤。

    中国人逗弄孩子很普遍,源于大人对孩子缺乏尊重

    儿童心理专家周令瑜表示,让孩子喝酒致残致死等伤害人身安全的案例虽然比较极端,但中国人逗弄孩子是一种普遍现象。大人像耍猴一样逗弄孩子做一些不合适的行为,怂恿孩子说脏话以取乐,这在农村文化程度不高的人群中比较多见,后果是污染孩子的心灵,让孩子不能区别善恶和混淆是非。而在城市中则可能常见一些言语的戏弄,比如说,有人会逗孩子说:“你妈妈生了弟弟不爱你了。”或者说:“你妈妈回不来了。”

    周令瑜表示,孩子没有独立的生存能力,会把大人的玩笑话当真,听到这样的话会觉得很恐惧,没有安全感,有的小孩会因此惊慌哭泣,大人却以此取乐。而孩子的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,有的孩子出现行为偏差,具有攻击性,伤害自己,其实就是因为缺乏安全感。

    对于有的孩子长得比较胖,有时大人还会戏称其“小胖墩”“小胖妞”。对此,儿童教育专家胡萍表示,孩子听到这样的称呼,会感知到自己不被尊重。在不被尊重的环境当中长大的孩子,也不懂得如何去尊重别人,他的人格建构当中就形成了“别人不尊重我,我也不尊重别人”的倾向,正因如此,也导致我们成人世界里有很多人不懂得如何尊重别人。

    对于中国人爱逗小孩,周令瑜分析,首先,我们的文化中对孩子是缺乏尊重的,轻估了戏弄孩子造成的不良后果;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,也是一个独立的人。第二,这些大人基本上没有什么主观恶意,但他们不知道孩子的心理特点,甚至看到孩子天真的窘态时觉得搞笑,这种心态说到底是无知使然,其实已经对孩子带来了伤害。“孩子本来是很单纯,对大人是信任的,心扉完全敞开。孩子一次次被欺骗、被戏弄以后,对这个世界就不再那么敢去信任了。”

    胡萍还表示,很多中国人不懂得如何去尊重孩子,把孩子当成一个玩物、动物或玩具。“逗”字直接体现了成人对孩子的不尊重,没有把孩子当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来看待,这是中国文化当中的缺失,才会导致大家觉得逗孩子是件开心的事情。“逗”即是不尊重生命、不尊重他人的具体体现,很多成年人没有从上一辈那里学到正确的育儿方式,这也导致他们以不尊重别人的类似方式对待下一辈。

    成人与孩子互动应真诚平等,家长要智慧处理别人“逗小孩”

    “当亲戚朋友逗我们的孩子,大人要怎么办?”上述调查结果还显示,39.83%的受访者表示,会“看小孩有什么反应”,如果小孩表现出负面情绪,再加以干预。而31.78%的受访者则认为,应该“平时多关爱孩子,培养优良的心理素质”,这样面对别人“逗”的行为,小孩就不会轻易受伤害。直接选择“制止‘逗小孩’的大人”或者“把小孩抱走”的受访者比例则分别为20.76%和5.93%。

    “当别人逗你的孩子时,家长可能碍于情面不好拒绝,如果父母不站出来制止,对孩子又会造成伤害。”周令瑜说,“如何制止也是需要智慧的,既不要忍气吞声,也不必发脾气跟别人大吵一架,可以很智慧地借口带孩子走开,或者直接说,孩子不太习惯这样的方式交流。大人听到这样的话,一般会比较知趣。”

    周令瑜表示,在这种情况下,父母的反应也是孩子的榜样。我们的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当中,总是会遇到不喜欢的场景,这是他要生活的环境,如何增强内心的力量,轻松学会应对也是一门学问。

    周令瑜还提醒家长,也不要把这个事情看得太过严重,反应太偏激。从正面、积极的一面去看的话,只要家长不要当帮凶,不是沉默无语;只要家长能够站在孩子身后给他一些支持和帮助,做他的后盾,其实结果真的没有想象的那么恐怖。千万不要抱着谁逗我们家孩子就跟他没完,甚至撕破脸的心态。一开始就怀有很大的敌意,那又是滑到另外一个极端去了。而且这样会给孩子传递一种信息:谁都不要来惹我!这也是不好的,孩子一点都逗不得,那也不是好事情。

    胡萍也认为,当其他大人与孩子有不当互动,戏弄孩子时,家长一定要站出来,智慧地去处理,礼貌地拒绝别人逗弄,慢慢地也给孩子起到示范作用,教会孩子如何与别人交流,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。“到孩子长大一些以后,他也知道该如何去面对。”

    胡萍还建议,她不赞成现在很多逗小孩的方式,她推崇的方式是陪孩子玩耍。“玩耍是孩子每天最主要的功课,玩耍可以促进身心发展,陪同孩子玩耍是增进亲子感情的最好办法,孩子也会在与人玩耍中逐步学会与人相处之道。在共同玩耍过程中,要注意以孩子为主。”